1649226887646-left.png


社鼓声声祈丰年
e59993ae48d89b9911653b613ee4498.jpg

社鼓声声祈丰年

暑退秋澄气转凉,

日光夜色两均长。

银棉金稻千重秀,

丹桂小菊万里香。

丰收

这一带着重大意义的字眼

让秋分时节的秋天格外丰满

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


1.jpg


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人们极其重视农桑稼穑之事。“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丰收梦,随着农业的诞生、兴起与延续,浸润了这片厚重的土地,也濡染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秋社,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丰收的美好。


2.jpg


哺育人和万物的大地,永远是仁慈的母亲,历来得到人们的尊崇。古时,若是一年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们归功于各方神灵及先祖。早在氏族部落时期,中国人便有了祭祀土地神的传统。中国古时一年有两次盛大的祭祀庆祝活动,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季祭土神,祈求平安、丰收;秋季祭“稷”,是庆祝丰收,即所谓“春祈秋报”。


自古而今,中国人过节,美食、娱乐是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有特定的食物和方式。


秋社是丰收后的庆典,辛苦一年的人们,看到自己汗水凝结的果实,自然心情愉悦。“今朝社日停针线”“社日,学生皆给假”……人们在这一天停止工作,饮酒唱歌庆祝节日。《吕公忌》上甚至说,此日男女必须“辍业一日”,否则会“令人不聪”。


3.jpg


“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春之月。社之余胙,悉贡馈乡里,周于族。”秋社往往较春社要隆重、热闹得多。


《荆楚岁时记》记述了社日人们的“活动流程”:“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醴,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社日,人们敲着鼓,抬着猪、鹅等祭神用品来到神祠。在举行完隆重的祭神仪式后,大家分获社酒、社肉。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在秋社中,饮社酒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稻熟田间笑老农,咚咚村鼓乐时丰。新刍自酌花瓷碗,醉倒扶携夕照中”“人淳礼简酒无数,歌笑喧阗日将暮”……祭祀后,人们喝酒聚会是十分寻常的事。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


“农家秋物成,腰镰刈新谷。得食鸡豚肥,饱霜梨栗熟。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野老醉亦讴,爱此羲皇俗。”分食社肉,不只是因为肉类是古人珍贵的食物,更因其带着温度的祝福。


4.jpg


饭食是必不可少的。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民间有秋分“献新”习俗。农家择吉日做出新米饭,焚香摆酒,要先祭献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全家才能食用。在古代,一些农村还有秋分“走社”的习俗。秋天收获之后,乡邻之间会互相走动、答谢对方的帮助。出嫁的妇女回娘家时,还会带上“新葫芦儿、枣儿”,俗称“宜外甥”。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这是何等欢欣的场景!


秋社除了祀祭,还会举办赛神活动,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庆祝丰收。陆游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情景:“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甚至在唐代偏远的凉州,赛神活动也极其热闹:“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鲁迅先生说的社戏,便是由赛神活动演化而来的。


5.jpg


社鼓声声祈丰年。


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首个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旨在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如今,丰收节带来的幸福感,早已超出农民的范畴,洋溢着中华儿女对土地的感恩、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