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
在宋代的餐饮业中,商贩们冬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行当。这里所说的“瓶”就是保温的暖水瓶。《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这种“提瓶卖茶”的流动小贩。宋朝人有“迎客喝茶,送客喝汤”的习俗,碰巧某家人来了客却没有备茶,流动茶贩主动送货上门,解了主人燃眉之急,又做成了一宗小买卖。
洪迈在《夷坚志·丁志》中有关于“琉璃瓶”的描述,宋代人已发明制造类似今日保温瓶的方法,就是将金箔贴于琉璃瓶夹层的内面,通过夹缝灌入少许水银。直到南宋时期,宫中已有“暖水釜”,并以此赐赠内宫有妊之妃嫔。“暖水壶”一词由此产生,只是形状与现在的不同而已。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王家纸马铺。宋代纸马是祭祀时使用的木刻雕版印刷的神像、马等。因这种印纸“神所凭依,似乎马也”,于是叫作纸马,又有“甲马”“甲马纸”等多种名称。在宋代,纸马是百姓在清明节上坟扫墓时必需的祭物。
清明节这天,宫廷及民间都上坟扫墓。卖纸马的店铺都沿街设摊,将纸马堆成楼阁一般。宋代开始普及纸扎明器。有宋一代,纸马影响到后世千年的殡葬传统,纸器替代了陶器。
宋代人戴帽风气极盛,且别出心裁,样式繁多。帷帽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其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有薄而透的面纱。
帷帽盛行之后,幂蓠就渐渐废弃不用了,后来又戴皂罗,方五尺,后称之为“幞头”。宋代高承认为这种幞头就是宋代的“盖头”。宋代妇女戴盖头的日益增多。古代中国的帷帽,直接影响了西方妇女对戴面纱习俗的接受和认同。
璞头之外再加戴大帽或罗帽,称为“重戴”。其帽檐下垂,内衬紫色里子,颌下系带固定。御史台官员必须重戴,否则,外出省职,便要罚薪一个月。其他五品以上官员也要重戴。重戴的得名有二:一说在头巾裹发后再加冠帽。此俗沿袭唐、五代而来。一说因为出行有伞,而又服帽,故曰“重戴”。
重戴是一顶宽檐大帽,表面是黑色丝织品,里衬是紫色丝织品,帽子的平面是方形,有垂檐,有两条紫色丝织系带。《清明上河图》中有一组官员出行的图像,骑马的官员和8名随从,前面5人开路,2人牵马,马尾紧随一扛伞盖者,官员戴重戴、执马鞭。北宋高级官员骑马赴早朝,或者外任、外出都要头戴重戴,一是能够挡沙障尘,二是彰显身份地位。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彩楼欢门7处,其中6处为酒楼。正店“屋宇雄壮,门面开阔”,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屋檐下挂着各式灯笼,且有廊庆相映的厅院与“小阁子”的雅座,吊窗花竹,成为达官显贵、富豪子弟经常出入的场所。其中,孙羊正店的彩楼欢门高达两层,装潢华丽,气势非凡。酒楼的里面装修也令人耳目一新。甚至一些“脚店”的门面也是搭有彩楼,装饰得十分醒目。开封彩楼欢门的兴盛,得益于五代后周郭威游玩东京,酒店主人在门头扎彩楼以示欢迎,以后相沿成俗,北宋时达到鼎盛。
《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并没有消失,这种技艺千年来一直在开封本土传承发展。开封棚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工厂建设、省会西迁等作出巨大贡献,以“不用斧锯,不用钉,不用铁锹挖地坑,不用踏板上高空,搭架全凭一条绳”的独门绝技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