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
递铺,主要负责官方文件传递兼接待。《清明上河图》中这几名看似慵懒的铺兵,实则随时待命。他们身边有官员出行所用的青罗伞盖、旗帜、武器等物。在宋代,不是谁都可以去送“快递”的,要想送“快递”,必须先参军。
文书传递一般有3类:步递、马递、急脚递。北宋时的递铺,在元丰改制后隶属尚书省,所以称其为“省铺”。地方和中央间非机要紧急的一般性文书,由铺兵以步行方式传递,其传递速度为日行200里。马递主要用于传递紧急机要的文书,其传递速度是日行300里。急脚递主要军事急件,多为人马交替,其传递速度是日行400里。
马匹是递铺的标配,递铺负责马匹的饲养和使用,说是使用其实就是跑腿儿,也不能私自使用,官员出差所需要的马匹,一般由递铺供给。宋代每一递铺的铺兵人数依常制为10人到12人。军情不能耽误,公文很是频繁。有些官员一天竟然发递数百件,导致递铺工作量剧增,铺兵不能按时发出“快递”。于是就开始积攒快递件,等待攒到三四百件的时候再差遣一两名铺兵派送。
宋神宗熙宁年间政府设金字牌急递,金牌并不是金子做的,是在木牌上刷朱漆并刻黄金字。金牌急递,递卒不舍昼夜风雨兼程,快马系有镭铃,沿途递铺交接公文须在道路上进行,各递铺专人值守,听到铃声立刻派骑兵于路口等候,拿到公文后快马加鞭飞驰下一站。皇帝的加急件,不得在递铺停滞,快马加鞭直接送达。金字牌急递如果无故拖延,就要被判重刑。
在《清明上河图》中,进入城门后路边第二间屋内3名铺兵闲暇练兵,比试一下臂力,看谁有劲能拉开更大的弓。其中两人热得出汗,一人褪去上衣,两位“膀爷儿”格外引人注目,止露褡裢,一人光脊梁,作弯弓射大雕之样。第三个人则充当裁判,无论谁输谁赢,他都可以跟着喝几口小酒。这幅军巡铺画面估计是中国最早的街头消防站或者警察工作站的图像资料。
军巡铺是放置消防物品以及供潜火兵办公轮值的场所。这些士兵的兵源主要来自禁军。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诏挑选禁军百人,组建两队,“以潜火为名,分地守宿”。这就是“潜火铺”。北宋后期,扩大了值守点位,坊巷繁华地段,每隔200步或者300步就设置一军巡铺,有铺兵三五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夜间巡查。铺兵昼夜轮流值班,一发现火警,及时禀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铺兵奔赴失火地点扑救,立即扑灭,不劳烦老百姓。
军巡铺兵还有一项任务,是在望火楼上观察哪里冒烟。平常准备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麻搭就是在竹竿上系住散麻,救火时蘸上泥浆来涂抹房屋或物品,也可以蘸水进行湿润以防止延烧。
桥梁附近设置市场,在宋代十分普遍。沿河近桥一带邸店增多,商铺林立,新兴的“行市”应运产生。在水路纵横交错的京城内外,河道上架设多座桥梁,一桥贯通两岸,河道变通途。桥如网格,附近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桥市。
有租赁马匹的,配备马鞍,每次不过100文;早晨到桥市可以找到泥工瓦工、僧尼诵经、做木竹活儿的“杂货工匠”,这些手艺人围成一个圈子站立等候主顾召唤,这样的人宋代叫作“罗斋”;桥市还有肉铺卖肉的,每个肉铺前并排站立三五人,操刀忙活,肥瘦任选,厚薄根据需要切批。
宋代商业繁荣,到仁宗时期桥市异常繁华,侵街也愈加严重。侵街的多是权贵富豪,有钱有权有势力,有司不敢惹的主儿。宋真宗对侵占者妥协让步,暂时允许临街设店。在拆除权贵的侵街邸舍旁,竖立表木,划定道路红线,在表木之内的建筑一律拆毁。到了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开始征收“侵街钱”,等于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
大批的漕船集中停泊在附近,官府的粮仓才能够储存这些货物。北宋时,属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都集中在东京城东南城区域沿汴河一带。
北宋初期有大小国有粮仓25个,可以储备400万石左右的粮食。到了北宋中期,粮仓达到50座,库存粮食实现了翻一番。据《宋史·职官志三》记载,宋朝尚书省中的户部下设有仓部。有负责仓储的,还有负责装卸的下卸司,属司农寺,掌受纳纲船所运物品。粮仓不断有支取、交纳、装载、卸运业务发生,就由下卸司的官员率领官兵调遣指挥,这时就有专门从事装卸的搬运工,宋代称之“袋家”,每人肩扛装有两石重的布袋来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