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226887646-left.png


菊香深处是汴梁
5432bab85c74b100d30d86722b6301a.jpg


菊香深处是汴梁

1.jpg


开封的秋天,是被菊花浸润的。此时,走过开封的大街小巷,总能闻到一缕熟悉的香——清润且带点秋意,不是桂香的甜腻,是汴梁独有的菊香。 


北宋的汴梁城,菊花是市井烟火和宫廷风雅里的诗意。据史料记载,重阳时节,潘杨湖畔的酒肆会用菊花扎成拱门,酒旗在菊风中招展,文人雅士常携酒赏菊,留下了“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的吟诵。


2.jpg

3.jpg


宫廷里,菊花更是被赋予皇家气象,用金箔贴制的菊花灯悬挂在宣德楼上,与天上星河相映成趣;太液池中的菊花舫载着嫔妃们采菊酿酒,让“菊花酒”成为《武林旧事》里的风雅符号。 


除了御街和龙亭公园,禹王台公园藏着 开封菊花的文化根脉,乾隆御碑“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题刻与明代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的诗句在此交织,花匠们传承千年的技艺,不仅能够让悬崖菊从百尺高台倾泻如银河,大立菊千朵并蒂如锦绣华盖,那些以“层林尽染”“黄山云雾”等命名的菊花,更是将自然意象与人文哲思熔铸于花瓣的舒展之间,让人流连忘返。 


4.jpg

5.jpg


第一次见墨菊,就是在禹王台公园,紫黑的花瓣裹着露水,像从宣纸上拓下来的,养花的匠人让我凑近闻:“别瞧这花颜色深,香是清的,像咱开封人的性子,看着沉,心里热。”


再去禹王台公园,菊花品种已愈发多了。一位匠人指着盆花瓣叠了十八层名为“层林尽染”的菊花自豪地说:“这菊去年还送去过杭州展览,人家说,开封的菊,有股子文气。”我想,只有开封人才懂,这“文气”不是凭空来的,是《东京梦华录》里“菊花缚户”的市井诗意,是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更是一代代开封人把这份热爱揉进了日子里。


6.jpg


一次,去清明上河园,看见穿宋装的姑娘们捧着菊花书签,在虹桥边拍照;汴绣工坊里,匠人正把“凤凰振羽”菊的模样绣在丝巾上,银针起落间,红瓣像要从绢上飞出来,有个外地游客捧着绣好的丝巾感叹:“原来菊花不只是看的,还能这样美进生活里。” 


最让人动容的,是开封鼓楼夜市的烟火气,每到菊花盛开的季节,夜市里总飘着菊花的香。在排着长队的菊花火锅店前,老板把新鲜的菊瓣撒进沸腾的高汤,白雾里裹着清甜;旁边的摊位在卖菊花糖画,老师傅手腕一转,一朵黄菊就落在竹签上,引得孩童们围着拍手;还有卖菊花酒的摊主,用古法酿的酒,装在青花瓷瓶里,游客买一瓶,他就笑着说:“这酒里有汴梁的秋,喝一口,就忘不了。” 


7.jpg


常和同事在夜市小酌,点一份菊花糕,就着羊肉汤的鲜气,听邻桌的老人讲过去的事。“以前菊花文化节就龙亭一小块地方,现在满城都是菊,连社区里都有菊坛。”老人指着不远处的“千菊进万家”展台,志愿者正给居民送菊花:“你看那小姑娘,教老人怎么养菊,多热闹。”


望着热闹的人群,忽然明白所谓盛世,从来都不是史书里宏大的字眼,而是寻常人在菊香里的笑声,是古老的文化能活在当下,是一座城能把千年的文脉酿成每个人都能尝到的甜。


8.jpg


开封的菊香让人安心。这份安心,是因为把根扎在了这里、融入了这里,像那些菊花一样,在汴梁的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养分。


正如一位养花的匠人所说:“菊要养骨,根扎得深,花才开得稳。” 原来菊香深处,不只是汴梁的秋,是一座城的文脉,是一代人的热爱,是每个在这里扎根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盛世的安稳与生活的甜